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浪潮中,技术创新不断为临床诊疗带来突破性变革。以掌上超声为代表的小型化超声作为新兴的医疗技术工具,以其便携性、高效性和精准性,正在悄然改变血管外科的诊疗模式。随着设备在一线场景下应用愈发普及,对医生、患者而言掌上超声使用效能究竟如何?笔者对话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王海洋教授。
作为仍然能够下定决心南下“二次创业”的探索者,王海洋教授的职业经历反映出他对医疗技术前沿的关注。2021年,他选择从哈尔滨南下,加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担任血管外科主任。这一转变不仅是他职业生涯的新阶段,也代表他对新兴技术的探索欲。掌上超声技术的引入,正是他在临床实践中推动创新的一个例证。如何通过引入新技术,为血管外科的诊疗模式带来新的突破,王海洋教授的经验无疑极具参考价值。
快速诊断:开启高效诊疗之门
在血管外科的临床实践中,快速准确地诊断是高效治疗的关键。王海洋教授谈到,在血管外科传统诊断流程中,影像学检查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门诊后,患者往往需要排队预约大型彩超、CT或核磁共振检查。而由于这一过程相当耗时,对于患者,尤其是外地患者,会带来大量的时间、精力乃至金钱的消耗;加之血管外科患者病情大多复杂且变化迅速,过度延误甚至可能导致病情进展。
而掌上彩超的出现有效改变了这一局面。以GE旗下掌上超声产品Vscan为例,王海洋教授提到,医生可通过掌上超声在门诊快速完成患者的初步检查,实时了解患者的病变程度和基础情况,根据其严重程度及时完成分诊,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奠定坚实基础。这种快速诊断模式不仅节省了患者的时间,还显著提高了医院的诊疗效率。目前王海洋教授所在科室,患者已经能够获得上午门诊、下午手术、当日出院的高效诊疗体验,对于减少患者住院天数,降低家属陪护负担是极有意义的一项成就。
改善流程:提升患者诊疗体验
掌上彩超的便携性和易操作性,使其在提升治疗体验方面表现出色。与传统大型彩超设备相比,掌上彩超体积小巧,便于携带,医生可以随时随地为患者进行检查。这种灵活性不仅减少了患者在医院内不同科室之间的奔波,还降低了因设备操作复杂而可能带来的风险。
王海洋教授以下肢静脉曲张射频消融手术为例,谈到了围术期检查对患者的影响。作为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一线术式,这一方案麻醉打击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是临床治疗的首选术式之一。但必不可少的术前检查却成为限制患者及早手术的瓶颈。
掌上超声这一新兴技术设备的普及,有效改善了这一问题。与传统大型彩超设备相比,掌上彩超体积小巧,便于携带,医生在门诊场景下即可完成快速诊断。此外,在术后随访中,掌上彩超也可以作为快速复查的工具,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这种多场景应用的能力,使得掌上彩超成为血管外科医生的“第三只眼”,为患者的全程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医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掌上彩超进行检查,无论是门诊、病房还是手术室,都能快速获取准确的诊断信息,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医疗服务。
基层普及:拓展超声诊疗边界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血管外科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早期筛查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超声检查设备由于体积庞大、操作复杂且成本高昂,难以在基层医疗机构广泛普及。掌上彩超的出现,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王海洋教授对此分享了一些个人体验,与传统设备相比,掌上超声可以方便地携带到基层医院或社区进行义诊和筛查活动,无需像传统大型彩超那样需要复杂的操作和维护。这种设备的易操作性也使得基层医护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后就能快速掌握其使用方法,从而为更多患者提供初步诊断服务。
同时,掌上超声的普及为基层医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实践机会。通过定期举办学习班和学术交流活动,基层医生能够快速提升超声诊断技能。同时由于掌上超声设备可以方便地连接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或手机),实现图像的实时传输和远程会诊。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基层医生能够在遇到复杂病例时,及时与上级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获取更专业的诊断意见。王海洋教授认为,掌上超声作为一种直观的诊断工具,可以帮助年轻医生或经验不足的医生更好地理解病变部位和病情进展,更好实现诊断水平的提高。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